首页| 资讯| 地市| 要闻| 社会| 国土| 艺术| 教育| 旅游| 文化| 美食| 财经| 汽车| 科技| 体育| 健康| 房产| 军事| 图说| 视界

“三不”代表徐运芝

2016-07-02 16:30:27 记录郑州 报道河南 去GooGle找 去BaiDu找 关闭本页

 

时至初冬,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,黄土地上的块块麦苗却透着勃勃生机。12月中旬,我们来到方城县博望镇前荒村,专程采访“河南省最美村官”、南阳市人大代表、前荒村党支部书记徐运芝——当地有名的“三不”代表。
不怕累:热心关爱老弱残
1968年,22岁的徐运芝离开家乡辽宁省大连市龙头镇,孤身一人来到方城县博望镇前荒村,与退伍军人苗殿林组成了一个普通家庭。
一个东北姑娘,初到前荒村人生地不熟,许多伙伴都不把她看在眼里,但性格要强的徐运芝没有退缩,她不仅干好所有家务农活,还积极参与村里的“事儿”。村里修路修池塘,她去给人当“小工”;挑粪脏累没人干,她主动要求去“挣工分”。
1977年,村里成立了敬老院,村干部看她勤快,推荐她到敬老院伺候孤寡老人,徐运芝成了五保老人们的“干女儿”。煎药喂饭,擦屎洗身,日常起居全靠徐运芝一人打理,冬天凿开冰窟窿涮洗衣服,徐运芝把这些老人当做亲人伺候,直到最后一位冉老太太离世。
将军庙村村民胡留华一家5口家庭困难,房子年久失修。徐运芝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她把自家的板房材料拿了出来,发动村民出工出力,为胡留华建起了“三主一灶”的新房。
对徐运芝而言,苦与累成就了她卓绝不凡的操守与坚忍不拔的意志,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和尊重。1982年徐运芝被村民一致推选为村妇女主任,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1985年,在老支书的鼎力推荐下当选为前荒村党支部书记。
过去的前荒,土地贫瘠、缺水缺电,村民过的是“靠天吃饭”的苦日子。徐运芝上任支书后,最知道乡亲们企盼什么:她带着村干部和群众修灌渠、打机井,凑钱布电线。不到3年,村里3000多亩土地不仅变成了旱能浇、涝能排的好地,村民的生活状况也有了很大改观。
“不经一番寒彻骨,焉得梅花扑鼻香。”她心里想着群众的衣食冷暖,群众回报她的则是信任与拥护。2014年3月,徐运芝高票当选为南阳市第五届人大代表。
不服输:痴心寻梦致富路
温饱问题解决了,徐运芝开始琢磨怎样让村民发家致富。
1992年,一个偶然的机会,徐运芝去中牟县学习,带回蒜种鼓励大家种植。但到了收获季节,大蒜价格猛跌到每斤2毛钱以下,村民亏本了。后来,她带头种植土豆,结果因为土壤粘稠度高,土豆长成了“鸽子蛋”。两次尝试失败,村民中开始有了“不同的声音”。有人说她瞎折腾,甚至还给她起了个外号叫“蛮子”。
“前几年组织大伙儿种土豆、种大蒜,都失败了。有点儿意见不算啥,只要村民能致富,说我啥都成。”天性不服输的徐运芝并不气馁,认准的事决不回头,憋足了劲儿寻求致富产业。
2002年,博望镇种树“能人”高山峰引进韩国黄金梨树种,镇政府组织召开“黄金梨推介会”,徐运芝第一个举手,主动请缨让前荒村成为“试点”。回到村里立即招呼村组干部和党员,她把从镇长那儿要来的两个黄金梨切片让村民代表挨个品尝,但“尝鲜”怕了的村民,仅仅口头表达了“梨甜,好吃”的评价,没人敢种。
为了打消村民顾虑,她说服丈夫和儿子们,把自家责任田和租来的30多亩土地全部种成黄金梨树,又请来高山峰给村民分析市场前景。经过苦口婆心的劝说,村民终于同意连片种植800亩,条件是村里得先垫付苗钱。徐运芝多次找镇上协商,以每棵2.1元的低价把梨苗暂且赊给前荒村,等挂果后用梨果来抵树苗钱,这才让“黄金梨”得以在前荒村落地生根。
然而,好事多磨。就在梨树即将挂果的2008年初夏,一种叫“瞎碰”的害虫肆虐了梨园。眼看回本无望,一些村民干脆砍掉梨树,种植庄稼减少损失,上演了一场“砍梨运动”。徐运芝心急如焚,像“监工”一样在梨园里兜圈子,仍然拦不住村民砍树。梨园规模锐减到了不足300亩,种植户从200多户减到23户。
“我急的团团转,又没有别的办法,只能晚上跑到地里痛哭。”谈到当时的情景,徐运芝毫不掩饰痛楚之情。这个东北“女汉子”决心放手一搏,她拿出家里的1万多元,以5分钱一个收购“瞎碰”,用物质激励村民抓虫。同时,连夜赶赴省城,向农大专家寻求治虫方法。在专家的指导下,她和村民很快掌握了综合扑杀害虫的技术。
2009年,黄金梨树挂出了满满的“黄金果”,大获丰收,每亩纯收入超过1.5万元。这时,村民们如梦方醒,纷纷前来“借苗”,大方的徐运芝来者不拒,全村黄金梨种植面积扩大到了2500多亩,成立了方城县“三国”黄金梨合作社。
如今,博望镇的黄金梨已驰名国内,远销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大城市,前荒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,多数村民靠种植“黄金梨”走上了致富路。
不铺张:公心理财为集体
徐运芝铭记一句古训:“不惜钱者有人爱,不惜力者有人敬。”她接任村支部书记30年来,难事不推托、苦事不躲闪,为村集体做了无数的实事好事……。
“给钱给物不如有个好支书”。前些年农村刚推行医疗保险时,不少村民不愿意交保费。徐运芝拖着摔伤打石膏的腿,骑着摩托去各个村民小组收钱。每到一处,村民都会热情地拿来椅子,让徐运芝先坐下,然后自觉地准备好钱送到她手中。
在前荒村困难村民眼中,徐运芝总是慷慨解囊。但在同事眼中,她却是有名的“抠门”。每次外出开会,她会用作业纸、稿纸、便笺等随手找到的各种材料认真记录,但就是舍不得买几个像样的笔记本。同事们打趣地说:“要让老徐请客,比登天还难。”
徐运芝家里有20多个记事本,大到修桥铺路、小到几分几毛的村务开支,她都详细记录。用她的话说,“村里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,前荒在快速发展,很多地方都要用钱。节约每一分,多办些实事儿,比啥都重要。”
1991年秋天,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风雨,把前荒小学仅有的六间瓦房刮塌了两间,徐运芝思索着:教育是拔穷根,娃们上学的条件也该改善改善了。她和村里的党员干部多次讨论,决定向村民集资来建学校,全村每人需要集资16块钱。
为收齐这16块钱,村组干部们不知跑了多少趟,收上来的毛票、分钱都有。建房那段时间,徐运芝和其他村干部,夜里轮流睡在工地上看场子。缺工少料时,她把家里晾衣服的铁丝绳都拿到工地上。第二年,前荒的孩子们终于坐在崭新的教室里,百姓的心也敞亮了。
任何偶然现象背后都蕴藏着必然。在前荒村,最靓丽、最抢眼的都是公共场所,比如健身广场、亮化工程、路边绿化,处处透着美。这些年前荒村年年有工程,没有一个项目引起群众上访,“因为每笔钱该不该花、往哪儿花,群众都明明白白!”
人活着要有正能量。博望镇党委书记樊海鹏介绍说,“村里搞基建时,你能看到徐运芝在路边搬砖;搞美丽乡村时,你能看到她领着村干部在水沟里捡垃圾。同时,她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:借鉴生态旅游新模式,打造“采摘+观光”一体化的生态旅游线路,吸引周边更多游客户前来旅游……”
这是一个追逐梦想的过程:30年“村官”生涯,徐运芝赢得了“河南省最美村官”、“南阳10大女杰”、“标兵党支部书记”、“优秀共产党员”等一系列荣誉称号。她不仅代表着一种坚毅的奋斗精神,更代表着强大的道德力量,引起人们内心深处广泛的共鸣和强烈的震撼,传递着中原大地崛起奋进的时代强音。(牛营军 樊黎明 张瑞甫)

   投稿合作邮箱:Anln@Foxmail.com   详情请访问大河网:http://henan.dahew.com.cn


来源:  责任编辑:牛营军 樊黎明 张瑞甫     

河南新闻网版权说明:凡注明来源为“河南新闻网:XXX(署名)或河南网:XXX(署名)”,除与河南新闻网或河南南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,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、使用,违者必究。如需使用,请与QQ29560441联系;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河南新闻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其他媒体如需转载,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,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。
  • 新闻
  • 地方
  • 教育
  • 旅游
  • 财经
  • 汽车
  • 环保
关于本站 | 广告服务 | 免责申明 | 招聘信息 | 联系我们
豫ICP备09001867号 河南新闻网 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